中新社悉尼5月10日电 从2月份以来,由于澳大利亚逐步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以控制新冠病毒疫情蔓延,悉尼科技大学国际新闻博士生肖懿训至今3个月没有理发了。他以前是每个月理一次。他记忆中,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不理发。“我要把它留到战胜病毒的那一天再剪,纪念我见证了这段历史。那将是我人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告诉中新社记者。
大学毕业在家乡湖南工作7年后,肖懿训到悉尼科技大学读硕士。拿到学位后,他留在澳大利亚工作4年后,决定再回学校充电。2019年,经历多次挫折,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意外地得到奖学金。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他的生活又陷入混乱。
今年初,学校的博士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护理专业的博士生。大家都忙于学习,并没有太多的交流,肖懿训只知道这位邻座的同学是武汉人。不过细心的他留意到,那位同学经常出出进进的,显得情绪不稳定。
2月底,澳大利亚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和很多人一样,肖懿训也有几分恐慌。当他想做一个媒体对疫情报道的相关研究,与那位武汉同学讨论时才知道,同学的父亲是武汉的一位透视科医生,工作中感染了新冠病毒,不过那时已经康复出院。
“我第一次感觉,原来病毒真的就离我们那么近。”肖懿训说。不过,那位同学以“过来人”的经历告诉他,要理性对待疫情,不要总去想病毒的可怕。以武汉为例,防护就是一切。
自此,肖懿训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把注意力放在增强自身防护方面。他随身携带洗手液、消毒纸巾,在人多的地方会戴口罩。一些当地同学却不以为然。有时候,他也会和他们讨论疫情。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实大家的关注点大相径庭。比如,有的当地同学的作业中,会研究“封城”下家庭暴力是增加还是下降。
随着政府不断出台各种限制措施,肖懿训和大家一样,禁足在家。4月中旬,他所住的大楼出现确诊病例。这一次,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危险就在身边。
大楼管理处给每位住户发了一封长长的电邮,详细告知相关情况。这个病例是一位从海外返澳的住户,在居家隔离。没想到,4天后,住户们又收到一封电邮,被告知管理处经理和一名员工,在与那位确诊病例有过接触后被感染。
肖懿训坦言,当时自己感到很恐惧,也在想是否搬离。冷静下来,他再仔细阅读几封电邮,对抗击病毒有了信心。
“我觉得澳大利亚政府、社区的抗疫措施还是很公开、透明的。比如疑似感染者会主动报告卫生部门、感染病例的相关情况、应该如何自我保护,以及大楼中央空调是否会传播病毒等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前几天,我见到那位经理了。他已经康复上班。真为他高兴。”肖懿训说。
疫情打乱了肖懿训的学业计划,也让他放慢了脚步。本来,他4月份要去美国参加一个全球体育传播的年会,6月份从事东京奥运会相关工作,7月份完成博士第一年的考核,这些现在都“泡汤”或推迟了。因为餐馆禁止堂食,从来不做饭的他也只好走进厨房。疫情渐渐向好,他的厨艺也与日俱增。
遗憾不是没有,但肖懿训告诉自己,既然出现了疫情,就要认真面对,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当下,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社会应该怎样向前发展了。就像我喜欢把做菜的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珍藏着祖国给留学生下发的‘健康包’,只是希望,等我们战胜病毒以后,回过头来看看,我走过了这段路。这是我的人生记忆。”肖懿训说。(记者 陶社兰)
责编:耿佩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