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性价比”降低,还去吗?

或有新选择,国内为留学生们提供更多机会

2020-09-18 08:40:37来源:南方日报
生成海报
字号:

疫情“黑天鹅”煽动翅膀,留学的天空布满了阴霾。

今年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中国留学生群体面临许多困难,包括防疫物资稀缺、疫情防控举措不严格、文化差异导致的偏见以及国外高校教学和管理措施的变化等,这也给正在计划留学的学生们增加了一份踌躇和担忧。

根据全球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留学生》调查显示,66%的中国学生认为自己的留学计划受到疫情影响,更多的人选择推迟到下一年出境留学。

疫情全球大流行,留学生们在思考留学的性价比。有人认为,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境外部分国家和地区高校通过线上完成50%甚至更多的课程,他们付出高昂的学费却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质量和交流机会,留学的“性价比”正在降低。

新的机遇大门正在打开,国内为留学生们提供更多机会,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优质留学资源。

9月16日,教育部回应社会关切和需求,采取系列政策举措,切实解决留学生的现实困难: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市的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可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办学能力,在与外方及港澳台合作单位就招生方案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开展招生工作。目前已经批准全国近70所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临时扩招。

“最难留学年”

疫情加速了当今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变局,而身处其中的留学生,更加敏锐地感知到留学之难、变局之“变”。

半年时间过去了,张明依然清晰记得,疫情时返回澳洲的每个细节。

3月19日,她踩着澳洲对外国人封闭国境的时间点返回学校。刚从马来西亚转机抵达澳洲,张明就看到最新通知:所有非澳洲的国民,或非持有澳洲绿卡的人禁止入境。张明是昆士兰州一所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留学生,之前学校不停催促她按时返校,否则延期毕业。抵达澳洲第二天,学校又发来邮件,提醒学生在家上网课,以配合当地的防疫政策。

昆士兰州疫情控制得较好,经过短暂的特殊抗疫期后,整个城市的生活秩序慢慢恢复正常,张明每周出门一次去市中心的超市买菜和零食,其余时间基本上待在宿舍。

在韩国读田径专业的Kiki也受到严重影响。2月之后,韩国暴发疫情,田径比赛几乎都停了。“留也不是,走也不是。”他没办法心平气和地等待疫情过去,因为回国机票价格高昂、一票难求,费用高达数万元。

更多学生感受到,疫情全球大流行后,今年是一个“最难留学年”。疫情不仅给留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不便,更是深层次地带来了冲突、引起了思考。

“国内疫情暴发,我们看国内的情况,还是很紧张,所以对国内情况很揪心。那时英国还是一片祥和,人们对这种事情只是看成一种流感。”在英国伦敦留学的佩佩决定不等了,即便千辛万苦也要回国。

英国的疫情在3月开始暴发,每天确诊人数高达上千例,甚至出现单日超过1万例,但人们普遍反对戴口罩,不愿在家隔离。“国内留学生还是会买防护物品,但是各种物资已经很紧缺,甚至是限购了。所以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国外疫情暴发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景象?学校发邮件说远程上课的时候,我就想要回国了。” 佩佩说。

文文在英国南约克郡的谢菲尔德大学读国际商法专业,她没有提前回国,但在6月份学期结束后,也不得不回来了。“往年同学们在攻读学位之余,会出去短期旅行,感受一下风土人情,今年攻读完学位,只有回国这一个选项。”英国的硕士学位学制为一年,她只上了两个月课程,但因疫情,高校春季学期罢工近三个月,最后一个月改为了线上教学。

偏见与应对

有留学生认为,现阶段考虑出国读研或申请国外高校,不是最好的时候。逆全球化抬头,给留学带来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变局之“变”,首先体现在不同文化的冲突。

张明最初选择去澳洲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当地人交流、体验当地文化,同时澳洲的教学质量有保障。万万没想到,疫情带来了国际局势变化,更打破了国际友好交流,令留学生们承受了更多的偏见。“现阶段考虑出国读研或申请国外高校,肯定不是最好的时候。”张明建议。

逆全球化抬头,给留学带来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在居家隔离时写道:“对生病的恐惧揭示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在危险的时刻,我们的思想会再次回到被国家与边界束缚的范畴。‘我们的’与‘外国的’的分野重新出现,这是我们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抗争的东西。”

国际局势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留学。不久前,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突然决定中止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公派访问学生学者在该校学习的资格。一时激起千层浪,上千中国留学生及教职工联合起来签名反对,但学校暂未回应。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准留学生已经放弃了留学计划,原本打算申请澳洲留学的李童就是典型案例。她在广州大学读会计专业,想去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大学或悉尼大学读研,但因为疫情缘故,之前所做的留学计划大多都已搁浅。“我觉得整个留学的体验可能达不到我预期设想,毕竟留学也是要花费很多人力和财力。”新学期到来,她打算尽力找一个理想的实习单位,做一份漂亮的简历,为秋招做准备。

当然,有更多的人选择给自己留出一年时间,等疫情稳定,国际形势回暖后再出国。延期入学的本科生正在加入春招和秋招的大军,准备找一份工作暂时“过冬”,并积极备战下一轮留学。

选择的背后

从公费到自费,留学已经成为升学的另一个选择。而国内学生就业、升学压力增加,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Kiki去韩国留学,主要原因是升学压力不大。“亚洲的很多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录取门槛很低。我没能在国内获得优秀的教育,才选择出国。艺体类一学期大概人均2.7-3万元,研究生也就3.5万元左右。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国家和当地的一所大学,但谈不上深思熟虑的选择。”他说。

记者调研发现,相比起欧美高校,一些亚洲国家高校的准入标准更低,为想要出国读研的学生提供便利。

泰国一高校国际招生办教师姚健介绍,去泰国留学总体上来说还是挺简单的,大部分学校秉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只需要提供高中毕业证明和成绩单的中英文公证书就可以了。读硕士的话也就需要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和成绩单。语言方面不是问题,有英语基础就行,也有纯中文授课的学校,比较好毕业。

出国读研被认为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根据《2019海外留学生优秀人才需求报告》显示,15个行业的220家领先企业都有海外留学生的招聘计划,其中48.9%的雇主在2018-2019年在海外举行留学生专场招聘会。金融行业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最青睐海外留学生,这同时是出国留学的热门专业。

无疑,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也鼓励部分学生勇敢地选择逆境留学。而留学目的国,正在做出更多积极举措,吸引年轻人前往留学。

英国高校必须为各自学生抵达英国提供相应支持,承诺国际学生在感染新冠疫情获救治时无需支付治疗费,提供免费的新冠病毒检测。日本亦将中国学生在留审查简单化,放宽留学签证审查力度,优化留学生的就业环境。

“在因疫情导致很多学生决定放弃留学计划,或延迟入学时,也给了另一些学生更多的机会。”某留学中介负责人Jay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本来没有留学打算的同学可能会选择出国提高一下自己,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反而会导致留学被促进。

升学硬需求

当前,国内的升学渠道正在扩大,也为准备留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李童的同学蔡蔡申请了英国留学,准备去英国体验一下生活环境,然而航班的减少、英国疫情的蔓延,让她也逐渐打消了留学的念头,“因为疫情,国际政策、国际环境、院校政策的变动,留学计划也不一定能顺利完成”。蔡蔡转入国内读研的战场,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并在家人的劝说下同时准备公务员考试。

当前,国内的升学渠道正在扩大,也为准备留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今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京召开,明确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我国研究生大范围扩招出现过三次:2003年非典时期,研究生扩招34.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研究生扩招16.3%;2017年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研究生扩招22.4%。疫情过后,最新一次大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正在进行中,今年预计扩招18.9万研究生,增幅约为21%,计划增量重点是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国内多样化教育资源,正在为接受国外、境外优质教育,提供更多多元的选择。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考核招录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出国留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为学生提供国内求学机会。

“参与此次招生的有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市的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批准全国近70所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临时扩招。

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4所广东的中外(境外)合作大学参与其中,获得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原定于2020年秋入读境外本硕博的中国内地学生可申请就读。

港中大(深圳)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面向本科和研究生均有超过15个以上专业招生,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原计划就读境外本科、研究生的中国内地学生,在9月20日前按时递交申请材料,学校将以邮件形式陆续邀请初审通过的申请者参加面试,择优确定预录取学生名单。

疫情给升学带来不确定性,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实现自我能力提升,仍是很多人在变局中不变的最佳选择。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郑国豪 陈思亮 孙文静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姚瑶 另 聂阳欣、施璇、苏有鹏、张啸、罗咏文、汪凤萍、戴甜甜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耿佩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